.

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迎行业高增国产替代历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孙颖,朱晋潇,聂磊)

一、新材料之王,技术、工艺和资金壁垒高

1.1碳纤维性能优越;大、小丝束产品工艺、壁垒、应用场景不同

碳纤维性能优越,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碳主链无机纤维。碳纤维性能优越,碳纤维耐超高温(非氧化气氛条件下,可在℃时使用)、耐低温、耐酸、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可以耐急冷急热,即使从℃的高温突然降到室温也不会炸裂),导热系数大。

PAN基碳纤维是主流。按照原材料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由于在材料制备、纺丝和氧化等过程中比PAN基碳纤维困难,从而成本较高,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但由于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具备高刚性、高导热和高功能性,在航空航天领域仍占有一席之地。粘胶基碳纤维由于生产率较低,制备成本相对更高,因此产量规模较小。

碳纤维最终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形式应用在轻量化/高强/高模等领域。碳纤维最终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形式用于下游。相较其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最低,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模量也高于大部分材料,度型/高模量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分别为/Mpa,弹性模量分别为/Gpa(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会小于碳纤维碳丝)。因此在轻量化/高强/高模等应用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能优势明显。随着碳纤维成本和价格的下降,碳纤维复合应用领域有望快速扩大。

碳纤维应用以标模为主,大/小丝束占比各接近一半。按照拉伸强度伸模量,碳纤维可分为标模、高强、、超高强、超高模碳纤维等。目前业内产品分类主要参考日本东丽的牌号,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身产品的牌号及级别,如T-TG系列以及M35J-M60J系列,其中T代表强度,M代表模量。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1K表示一束碳纤维中有根单丝,通常将24K以内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包括1K、3K、6K、12K、24K等),将48K以上的型号称为大丝束(包括48K、50K、60K等)。目前标模碳纤维有大丝束和小丝束的区分,标模以上的碳纤维暂无大丝束出现。

大、小丝束产品工艺/壁垒/应用场景不同。从工艺和壁垒来看,小丝束工艺技术要求高,在生产中杂质含量严格控制,原丝性能要求高,氧化过程较慢,碳化过程中有时需要较高温度,同时需要进行产品认证;而大丝束在生产中允许有一定杂质,氧化过程快,碳化温度相对较低,无需认证,因此大丝束性能不如小丝束。性能/价格的不同,导致大、小丝束应用场景不同。小丝束成本/价格更高,一般用于航天军工等领域,称为“宇航级”碳纤维;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但制备成本亦较低,因此应用于风电、轨交等工业领域,也被称为“工业级”碳纤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2原丝工艺、技术壁垒高;碳化环节资金壁垒高

碳纤维流程复杂,存在工艺/技术/资金壁垒。碳纤维生产流程分为原丝制备环节/碳丝生产环节/复材生产环节。首先,产业链上游企业先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并经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丙烯腈经聚合和纺丝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丝。然后,产业链中下游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碳纤维可制成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可形成维材料,最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最终产品。其中,原丝制备环节工艺/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碳化环节资金壁垒相对较高。

碳纤维的核心技术为原丝制备技术。碳纤维原丝制备是碳纤维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碳纤维原丝的质量和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纤维的质量和生产成本。碳纤维的强度显著地依赖于原丝的微观形态结构及其致密性。如果原丝的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必将严重影响碳纤维的质量和性能。质量过关的原丝是产业化的前提,是稳定生产的基础。不同原丝工艺生产的原丝对碳化设备通过性能差异很大,通过性好的原丝适应设备的能力强,碳化设备与上游原丝特性匹配后,碳化生产设备对于上游原丝特性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碳纤维原丝制备的技术壁垒/工艺差别主要体现在纺丝过程。碳纤维原丝的工艺主要分为聚合过程、制胶过程(原液)、纺丝三个过程。在纺丝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实践,国际上形成了湿法纺丝和干喷湿法纺丝两种原丝制备工艺。干喷湿法纺丝工艺具有碳纤维表面缺陷少、拉伸性能和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性能优越、纺丝速度快等优点。国际上日本东丽和美国赫氏率先实现了干喷湿纺工艺的突破,国内中复神鹰在年实现突破,江苏恒神于年建成干喷湿纺专用原丝生产线和碳化生产线,光威复材年通过了TS级碳纤维干喷湿法产业化制备项目鉴定。而湿法纺丝虽然纺速相对较慢,但湿法纺丝可以实现大产能,适用于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制备,可以通过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

碳纤维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门槛较高,万吨产线投资额约20亿。此外,考虑到碳丝生产环节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蒸汽,进一步提高了碳纤维投资门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需求迎爆发

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中国需求占比持续提升。随着碳纤维应用的不断拓宽,以及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中国需求占全球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从年的22.8%提升至年的45.7%。

碳纤维应用广泛,中国民用需求占比更高。相较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我国在风电/体育休闲/碳碳复材等民用需求领域占比更高,也意味着国内在民用需求领域具备更强的成长性;而在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我国仍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2.1定量测算风、光、氢等领域需求

风电行业增长,以及叶片大型化带动碳纤维渗透率提升,驱动碳纤维在风电领域快速增长。一方面,随着陆上风电平价上网时代的开启,陆上风电装机有望稳健增长,年受中国陆上风电抢装影响,全球陆上风电装机为86.9GW,YoY+60%,随着叶片大型化,从材料性能以及风电综合成本方面考虑,碳纤维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风机大型化带动叶片大型化。为了提高风电发电效率,风机逐渐大型化。一方面,大风机可以提高风轮直径,增大扫风面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风电机组重量的提升幅度小于机组功率的提升幅度,因此随着风电机组功率提升,单位MW下原材料用量更少,以达到降本效果。

风电叶片大型化/轻量化,带动碳纤维渗透率提升。一方面,随着叶片度的增加,会使风轮在摆动方向受到较大载荷,导致扭转变形。叶片大型化中,重量也会增加,会增加主梁帽层间失效的风险,若重量增加大于刚度增加,叶片还易发生共振,破坏结构。因此随着叶片大型化,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而碳纤维质量更轻、强度/模量更高,是风电叶片首选材料,另一方面,风电叶片减重后,风机可对低风速的风得以利用,从而提高风电发电小时数,带来发电效率的提升以及综合成本的下降,也大大减弱了碳纤维价格较高对综合成本带来的影响。

因此从材料性能以及风电综合成本方面考虑,随着风电叶片的长度增加,碳纤维的使用需求将更为迫切,碳纤维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维斯塔斯申请的系列专利将在年7月到期,我们认为届时风电用碳纤维有望加快推广,碳纤维渗透率有望加快提升。通常海上风机功率高于陆上风机,相较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叶片更长/更重;此外,海上风电面临的环境更为恶劣,对材料性能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判断海上风电的碳纤维渗透率或远高于陆上风电。

受光伏行业拉动,碳碳复材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受益于下游光伏行业的增长、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增加热场改造需求)以及碳碳复材在热场系统中渗透率提升,碳碳复材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带动碳碳复材用碳纤维需求提升。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拉动储氢瓶碳纤维需求增长。目前高压氢气瓶储氢,是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最主流的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容器共有四个型号,I型为纯钢制金属瓶,II型为钢制内胆碳纤维缠绕瓶,III型为铝内胆碳纤维缠绕瓶,IV型为塑料内胆碳纤维缠绕瓶。其中I型、II型储氢容器由于重量过重、储氢密度低,且容易发生脆断,较难应用于车载储氢。而凭借高安全性、重量轻、高质量储氢密度等优势,III型、IV型瓶的车载应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国外多为IV型瓶,国内受限于技术发展,多为III型瓶。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望拉动储氢瓶碳纤维需求。(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航天航空和其他应用领域需求稳健增长

汽车/建筑等其他应用领域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在汽车领域,轻量化需求推动碳纤维渗透率提升,除汽车/建筑领域外,碳纤维凭借自身优异的性能,在电子电气/船舶/电缆芯等其他应用领域的渗透率有望逐渐提升,需求也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2.3长周期价格中枢下移,短期受供需及成本影响价格抬升

我们预计-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有望达12.6/12.7/16.0/19.1/25.3万吨,YoY+18.1%/0.8%/26.1%/19.2%/32.1%,CAGR+18.8%。-年体育休闲用碳纤维需求量复合增速为5%,对应需求量分别为1.54/1.62/1.70/1.78/1.87/1.97万吨;-年其他领域用碳纤维需求复合增速8%,对应需求量分别为3.71/4.0/4.32/4.67/5.04/5.44万吨。

长周期碳纤维价格中枢下移,短期受供需/成本影响,价格抬升。从碳纤维进口单价来看,从年至今,碳纤维价格中枢呈现不断下移的态势。我们认为主要由于碳纤维属于新型材料,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规模效应不断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并以“价格”换“需求”,打开碳纤维应用市场。一是由于需求端受风电/碳碳复材/氢能等新能源的拉动,整体需求向好;二是由于日本对中国碳纤维供应量减少,导致供应不足;三是由于成本端丙烯腈价格上涨,碳纤维企业通过涨价传导部分成本压力。

三、龙头扩张提速,迎国产替代黄金时代

3.1美日企业垄断,国产龙头迅速崛起

美日企业在碳纤维技术/应用起步早,具备先发优势,形成垄断。年爱迪生发明碳丝为发光体的白炽灯,碳纤维以此为起点。年日本大阪工业试验所的近藤昭男发明了PAN基碳纤维制备技术,从此拉开球碳纤维产业发展序幕。上世纪60年代,日、英主导开启实验室技术研发,而美国当时仍致力于攻克粘胶基技术,因此美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发展晚于日本与英国。

至70年代,行业开启工程化技术的及应用,英、美、日三国技术合作频繁,碳纤维技术先后应用于发动机风扇叶片、高尔夫球杆、钓鱼竿等,同时也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结构的工程化应用。随后的80-90年代,行业正式进入工业化时代,业并购抢占市场成为主旋律。此时的日本东丽公司已基本开发完成绝大多数产品型号;美国波音公司将碳纤维应用于航天飞机,并提出商用飞机对碳纤维的需求;而缺乏应用支撑的英国则转销售技术。进入21世纪后,碳纤维在风电、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快速扩增,海外企业由于较早将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在产业地位上形成垄断地位。

国内企业快速崛起,实现对海外企业的追赶。在经历世纪初前10年的“冒进”后,大浪淘沙下国内稳扎稳打的生产企业稳步崛起,包括中复神鹰、原丝龙头吉林碳谷、光威复材、恒神股份、中简科技等数家优秀企业。随着中国在碳纤维行业技术/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突破与追赶,中国企业开始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从产品型号来看,国产产品在民用端(风电、碳碳复材、储氢瓶等)占比较高,在民用领域已具备一定竞争;但在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应用占比仍偏低,有待进一步突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全球/国内行业集中度高,CR5分别达62%/81%

美国、中国、日本碳纤维运行产能合计占比近60%。分区域来看,美国运行产能3.7万吨,占全球22%;中国大陆位居第二,运行产能3.6万吨,占比21%;日本位列第三,运行产能2.9万吨,占比17%。

全球/国内行业集中度较高,年CR5分别达62%/81%。全球前五大企业为日本东丽(美国卓尔泰克被东丽收购)、德国西格里、日本三菱丽阳、日本东邦、美国赫氏,年合计市占率62%。产能靠前的厂商主要为中复神鹰、碳谷+宝旌(吉林宝旌使用吉林碳谷的原丝)、江苏恒神、光威复材等。

海外玩家发展时间长,具备先发优势。日本东邦成立于年,母公司为帝人集团,年开始量产丙烯腈系的碳纤维,年运行产能1.26万吨。日本三菱丽阳成立于年,年开始生产碳纤维,年运行产能1.43万吨。美国赫氏成立于年,年运行产能1.02万吨。美国卓尔泰克成立于年,年进入碳纤维领域,年被日本东丽收购。德国西格里由德国SIGRI和美国大湖碳素公司于年合并设立,年运行产能1.5万吨。

3.3产能扩张拐点已至,国内企业占主导,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产能扩张有望提速。随着碳纤维需求的快速增长,供给端也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年全球产能扩张节奏整体稳健,且“有产能,无产量”情况明显,我们认为一是由于前期新能源需求(风电、碳碳复材、储氢瓶等)还未迎来爆发,二是由于中国企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成本较高导致盈利水平较低,从而产能扩张相对稳健。随着新能源需求的拉动,以及国内企业技术进步,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盈利水平提升,我们判断行业产能扩张有望迎来拐点,产能扩张有望提速。在拟新增产能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化率有望继续提升。

四、民品降本是核心,规模和技术是关键

民用碳纤维降本是核心。碳纤维以“价格”换“需求”,在保持企业合理利润水平下,为使碳纤维性价比快速提升,降本成为核心。对企业来讲,竞争力的体现集中在成本端。而从降本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吨折旧/吨能耗;二是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技术,提高效率。

4.1制造费用占比高,规模效应明显

产能规模/产品结构不同导致吨成本差异较大。从行业历史吨成本来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受规模效应影响,不同规模的碳纤维企业吨成本有所差异。其中,中简科技/光威复材吨成本较高,也由于中简科技/光威复材产品结构中军品占比较高;吉林碳谷吨成本较低,也由于吉林碳谷产品主要为碳纤维原丝。

产业链中不同环节成本构成差异较大,碳丝生产环节存在规模效应。由于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环节,各企业间成本构成略有差异。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包含原丝及碳丝生产环节,在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占比偏高(固定成本高/能耗高),年分别占比57.5%/64.6%/76.2%。而吉林碳谷仅包含原丝生产环节,直接材料占比较高,年占比达到61.0%,制造费用及能耗占比相对而言并不高,年合计占比为35.6%。碳纤维生产中制造费用占比高,反映出碳纤维生产的固定成本高/能耗量大,因此制造费用部分存在更为明显的规模效应(直接材料和人工也存在规模效应)。随着技术进步/产能规模扩张/产能利用率提升,固定成本摊薄更多,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整体生产成本有望下降。

吨折旧/吨电费为取得成本优势的主要切入点。在制造费用中,年中复神鹰折旧/电费分别占比23.8%/32.6%,年中简科技折旧/电费分别占比41.7%/30.2%,因此吨电耗/吨折旧成为取得成本优势的主要切入点。由于产品结构不同,年中简科技吨电耗为24.37万度,年中复神鹰吨电耗为2.85万度。原丝生产环节耗电量较少,21H1吉林碳谷吨电耗为0.17万度。

碳纤维生产规模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产量的增加,非直接生产因素占总成本的比例逐渐减小,大规模原丝(t/a)和碳纤维(t/a)直接生产费用分别是小规模原丝(t/a)和碳纤维(t/a)直接生产费用的60.94%和48.34%。

4.2提升技术/优化工艺,带来长期成本曲线下移

从生产工艺方面,可通过优化纺丝工序/氧化炭化工序实现效率的提升。在纺丝工艺方面,由于湿法纺丝的纺丝速度小于m/min,而在相同条件下,干喷湿纺的纺丝速度可以提高到m/min,可通过液态化加热技术缩短预氧化反应时间,使碳纤维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在碳纤维表面处理过程中,由传统的热风非接触式干燥方式改为蒸汽、热油等热辊接触式干燥方式,干燥时间和能耗均降低约2/3。(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五、海外龙头积淀深厚,国内龙头乘势追击

5.1东丽:工业碳纤维之母,产能全球第一

东丽作为全球碳纤维企业龙头,碳纤维业务持续增长。东丽工业于上纪60年开启对碳纤维的研发,早期曾试图进入航空领域,但由于欧美企业的激烈竞争,转而进行高尔夫球杆、鱼竿等体育用品的碳纤维工业化生产。70年代,石油价格飙升促使航空领域对飞机结构材料轻量化出需求,东丽分别于年、将碳纤维产量应用于波音辅助承重结构及空客A的主承力部件中,并于随后几十年间持续在全球扩张产能及业务布局。

在以航空业务的基础上,东丽利用技术优势横向布局汽车、风电等高端民用领域。东丽分别与戴姆勒、丰田等多家汽车生产商达成合作,致力于发展汽车材料轻量化;年,东收购美国Zoltek公司,发力风电涡轮机叶片为主的大丝束领域,真正实现了碳纤维业务的多点开花。-年,东丽碳纤维业务自亿日元增长至亿,CAGR+9.2%。受疫情影响,年东丽碳纤维实现收入亿日元(约亿人民币),YoY-22.8%;实现净利润-75亿日元(约-4.8亿人民币),净利率为-4.1%。

碳纤维产能全球第一,收入结构中以工业/航空领域为主。日本东丽全球生产能力分布主要是按照丝束规格进行区分,目前东丽公司小丝束碳纤维(1k-24k)产品全球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日本、法国、美国和韩国,根据东丽年报,截至21年3月末,东丽小丝束产能2.9万吨;大丝束碳纤维(24k,主要是收购的Zoltek公司)产能则分别位于匈牙利和墨西哥,根据东丽年报,截至21年3月末,东丽大丝束产能2.6万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2中复神鹰:国内碳纤维产业化引领者,产能快速扩张

中复神鹰是国内碳纤维行业龙头与产业化引领者,技术/产品不断突破。年建成千吨级SYT35(T级)碳纤维生产线。年,通过三年自主研发,突破了干喷湿纺技术的瓶颈,实现千吨级SYT49(T级碳纤维)的投产。年实现千吨级SYT55(T级碳纤维)规模生产和稳定供应。年率先实现SYT65(T级碳纤维)的百吨工程化。

中复神鹰碳纤维产品性能优异、型号种类丰富,在高强和高强中模型领域可与国际巨头东丽媲美。目前中复神鹰产品型号包括SYT45、SYT45S、SYT49S、SYT55S、SYT65和SYM40等,涵盖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基本实现与日本东丽主要碳纤维型号的对标,并在主流产品的关键指标上,中复神鹰产品相比于东丽具备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由于中复神鹰和东丽同样采用率先发展小丝束的技术路径,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

民用需求占比快速提升,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年中复神鹰收入结构中仍以休闲体育/交通建设领域为主,收入占比分别为51.9%/24.2%。受益国内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需求爆发,风电、碳/碳复材收入占比快速提升,分别从年的2.6%/3.1%提升至21H1的14.9%/22.4%。中复神鹰也不断加大新兴领域客户的合作,客户结构不断优化,21H1第一大客户金博股份主要从事光伏领域碳碳复材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常州宏发纵横和澳盛复材主要从事碳纤维风电业务相关产品销售。

产能快速扩张,销量增长有望提速,吨成本有望继续下降。21H1吨成本为9.8万元,较20年8.0万元有所提升,一是由于西宁线于21年3月进入试生产阶段,投产初期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二是由于原材料丙烯腈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吨成本提升。而碳纤维生产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我们判断随着西宁线规模效应的发挥,公司吨成本有望继续下降。

收入持续增长,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提升。根据中复神鹰招股说明书,中复神鹰营收/利润持续增长,20年分别达5.32/0.85亿。在成本持续下降下,中复神鹰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毛利率从18年11.3%提升至21H1的47.7%,吨净利也从18年-0.9万元/吨提升至20年2.3万元/吨,趋势有望延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3赫氏:美国最大复材厂商,航空航天领域标杆

赫氏是美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和复合材料供应商。赫氏成立于年,其碳纤维材料于年首次应用于第一架复合材料制造的轰炸机与战斗机。其后,公司在军品业务基础上不断发展民品材料,空客及波音主要机型均采用了赫氏碳纤维复合材料;此外,公司也相继参与了阿波罗登月、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制造等多项美国航天探索计划。也正是在商用及军用航天业务的持续深耕,才塑造了当今赫氏在美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龙头地位。-年,赫氏碳纤维业务营收自8.6亿美元增长至18.6亿美元,CAGR+6.1%。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亿美元,YoY-36%;实现净利润0.6亿美元,营业利润率5%。

深耕航空航天领域,打造行业标杆。赫氏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随着碳纤维在航空领域渗透率不断提升,赫氏收入结构中商用/军工航空航天收入占比从年的72%提升至年的85%。年受疫情影响,商用航空航天领域需求下滑较多,赫氏商用航空航天收入占比也有所下滑,年赫氏收入结构中商用航空航天/军工航空航天/工业分别占比55%/30%/15%。

5.4光威复材: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军民业务双轮驱动

光威复材是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光威复材成立于年,年登陆创业板,是国内碳纤维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发展初期主要从事碳纤维渔具生产与销售,历经多次技术突破与产品拓展,现已成为国内碳纤维领军企业,也是目前国内碳纤维生产品种最齐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备的龙头企业。光威复材在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梁、预浸料和机械制造均有业务布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立足军品,布局民品,双轮驱动。光威复材碳纤维及织物业务主要为军品,-年该业务毛利率处于75%-80%区间内,贡献75%-90%的毛利润。军用碳纤维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验证程序漫长,定型产品的碳纤维供应商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行业壁垒较高。随着军机数量及复材用量的增长,光威复材凭借产品性能及先入优势,军用碳纤维业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在民品领域,光威复材业务拓展顺利,目前民品业务主要是风电碳梁,客户是维斯塔斯,未来有望扩大民用碳纤维业务。

营业收入/利润持续较快增长,趋势有望延续。受益于下游航空航天及风电等领域需求持续向好,-年(近5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CAGR+40.5%/38.1%,21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3/6.18亿,YoY+22.4%/17.9%,快速增长趋势有望延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5吉林碳谷:碳纤维原丝龙头,迎来发展新阶段

碳纤维原丝龙头,生产经营进入持续良性发展阶段。吉林碳谷当前为北交所上市企业,控股股东为国兴新材料。吉林碳谷专注于碳纤维原丝的生产,是国内首家采用三元水相悬浮聚合两步法生产碳纤维聚合物、DMAC为溶剂湿法生产碳纤维原丝的企业。年实现营收11.0亿元,其中碳纤维业务收入5.9亿,同比增长91.4%;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丙烯腈贸易业务毛利极低,利润主要来自碳纤维业务),实现扭亏。年6月后公司停止丙烯腈贸易业务,聚焦碳纤维业务,实现轻装上阵。

技术不断突破,大丝束快速放量成为核心产品。吉林碳谷在-年间逐步实现了小丝束产品方面的DMAC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的技术更新与优化。在-年逐步实现了12K/S产品方面的DMAC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的积累,产品碳化后可达到T水平。随着公司不断攻关,-年逐步实现了大丝束24/25/48K的技术路线。随着公司满筒一级品率/基础纺速的提高,产品质量逐渐稳定,成本不断下降,公司大丝束产品也开始快速放量。

成本不断下降,毛利率稳步提升。随着公司技术不断突破/成熟,满筒一级品率/基础纺速的提升,公司大丝束原丝产品可以稳定大规模生产,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吨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单位成本从年2.73万元/吨降低至年1.74万元/吨。在单位成本下降下,公司大/中小/小丝束毛利率也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毛利率分别从年-15.8%/-9.4%/+9.4%提升至21H1的38.4%/42.7%/79.5%。随着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我们判断单位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受益下游大客户快速扩产,公司收入有望快速提升。公司下游客户较为集中,21H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83.1%,其中精功系列占比最高,达50.9%。精功系列包括浙江精功同一控制下各公司,含吉林宝旌、浙江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原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绍兴宝旌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此外,国兴新材料/吉林化纤也主要向吉林碳谷采购碳纤维原丝,我们判断随着碳化环节企业的产能快速扩张,有望带动吉林碳谷收入快速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xinlvye.com/kfyy/1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