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钓鱼的细节存在差异。在过去,钓鱼技巧和装备与现在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既包括当时生产水平的原因,也包括垂钓理念的区别。
首先来说钓竿的差异。在笔者七八岁学会扬竿钓鱼时,最常用的鱼竿是用竹竿制作的,它们又细长又轻便,具有一定的硬度。面对平时遇到的3/4两的鲫鱼,轻松地将其提出水面,即使碰到3/4斤的鲤鱼,僵持一段时间也能成功将其捕获。然而,要得到这样的竹竿并不容易。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使用杨树枝制作过一支临时的鱼竿,它又粗壮又笨重,手举不了几分钟就会感到劳累和酸痛。而现在的高碳鱼竿一般长约4到5米,重量也只有多克。可以说,它们的轻巧程度只有竹竿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是浮漂。过去最常用的浮漂是泡沫和青杆。当购买电视、电扇等物品时,人们会将泡沫塞入箱底,以保护电器。将其中的一小块剪下来修整后,就可以用作浮漂。而青杆指的是高粱的顶端,它长而细,将其与高粱穗连接的那一部分剪下来,再绑在鱼线上,就可以当作浮漂使用。与现在的浮漂相比,它们可能稍显灵敏度不足,但是却充满了趣味性。有时,人们将泡沫截成两段,让其中一块沉没在水中,而另一块则露出水面,在鱼饵受力下,浮漂会上下起伏,形成优雅而变幻莫测的动作。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类似的浮漂可以使用。笔者曾经用过枯枝,将其一切小段作为浮漂使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经用它钓到过一条大约5斤重的鲤鱼。那段杨树枝一头翘起,一头下沉,缓慢地沉没至水底。
再者是饵料。现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饵料种类繁多,各种味道香腥浓郁,闻起来令人赞叹。然而在小时候,使用的饵料要简单得多。笔者最常使用的饵料竟然是馒头,尤其是第一次用大铁锅蒸熟后的大馒头。它又软又具有一定的粘度,只需搓成小球,用鱼钩刺住后投入水中即可。玉米粒和蚯蚓也是常用的饵料,而最奢侈的饵料则是香喷喷的油饼。将其吐沫和揉搓成球后,投入水中就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圈圈油花,这样的饵料能够吸引更多鱼儿上钩。而现在令钓鱼爱好者头疼的红虫,在小时候是从未听说过,更不用说使用过了。可以说,这是一种遗憾。
最后是钓鱼的技巧。也许是因为笔者小时候技术不精湛的缘故,那时竟然并不知道钓底的技巧。在钓鲫鱼和鲤鱼时,唯一的选择就是钓浮。现在看来,使用的鱼钩足以钓到七八斤重的鲤鱼。然而在过去,这样的鱼钩却用来钓鲫鱼,并且离浮漂的距离大约只有30厘米。也许是因为当时年纪小,见识少,如果鱼钩离浮漂下方约有50厘米,就已经感觉到了无比的兴奋。而现在,下钩3米已经成为了常态,这样的差距令人无法想象。在过去,浮漂入水是唯一的捕鱼信号,只要浮漂入水,基本上就能钓到鱼。而浮漂的剧烈颤动和走漂则是另一种鱼儿上钩的信号。笔者曾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特别之处在于,这类鱼儿似乎都不小。
总结
细细算来,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当时正处于国家高速发展阶段,环保意识并不强烈,工厂排放的废水直接排入大河之中,甚至包括笔者近几年一直野钓的徒骇河。而那时,垂钓的水域主要是农村的鱼塘。一群小伙伴与塘主玩起了智谋斗争的游戏,为了偷偷钓鱼,特意安排几个不喜欢钓鱼的人放哨。一旦塘主朝鱼塘走来,小伙伴们会迅速逃离。令人奇怪的是,如今村里依然有几个鱼塘,却从未见过现在的小孩子在那里钓鱼。
原创:老高